傅修延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用“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形容江西,這8個字意味著在工業化時代到來之前,前輩贛人將地方上的各種資源利用到了極致,為江西贏得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這一膾炙人口的地域文化美譽。由于資源環境的豐富和人民的勤勞智慧,贛鄱大地為世人奉獻出了一片搖曳多姿的文化景觀。鄱陽湖流域古城名鎮星羅棋布,書院寺廟和樓臺亭閣不計其數,前人在這里創造出令人驚嘆的稻作文化、陶瓷文化、青銅文化、紡織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戲曲文化和候鳥文化,形成了與“金木水火土”等資源相對應的若干產業集聚中心,其中最有名的是瓷都景德鎮、藥都樟樹和銅都永平(鉛山)等。
我們還要看到,鄱陽湖流域的發展成就,對世界的發展也產生過相當積極的影響。18世紀初,法國來華傳教士佩里·昂雷科萊(漢名殷弘緒)曾經在景德鎮待了7年,其間偷師學藝,利用各種機會深入窯場,觀察各道工序、配方及其生產組織狀況,然后寫信回國,告訴同胞如何生產出“聲如磬、白如玉”的瓷器。殷弘緒信件后來被譯為多種西方語言,在歐洲傳播甚廣,使原先大大落后于中國的歐洲瓷器生產,邁上了一個臺階。這件事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但人們有所不知的是,殷弘緒信件的意義不僅僅在于陶瓷生產,它對西方工業革命也起了某種推動作用。德國漢學家雷德侯在其近著《萬物》中指出:殷弘緒信件中介紹的景德鎮陶瓷生產流程,對歐洲大規模生產線的建立產生了直接影響。雷德侯認為:細致合理的勞動分工,以及有條不紊的勞動力組織與管理,正是景德鎮瓷業的一大特色,這是贛鄱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一項不可磨滅的貢獻!雷德侯這番話把西方工業革命與景德鎮瓷器生產的關系說得非常清楚,遺憾的是對于這種貢獻,我們自己認識不足,反倒是國外漢學家先把話說出來,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磥斫袢瞬荒芡苑票,對于贛鄱先賢的聰明智慧和偉大貢獻,我們真的應當予以認真、仔細和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以看到,集前輩贛人智慧之大成的《江右文庫》工程啟動,對于促進江西經濟社會發展、重鑄贛鄱文化輝煌,具有重大意義。20世紀90年代中期,伴隨著京九鐵路自北向南貫穿江西全境,江西大地上涌動起一股生氣蓬勃的本土文化研討熱潮。這股熱潮由學術文化界向全社會蔓延,形成了促進江西騰飛的強大精神動力,引起了社會各界乃至海內外贛人的熱切關注。當時我們都是懷著激動的心情為振興贛鄱文化大聲疾呼,正是在當時的研討活動中,一些有識之士發出了重新整理出版江西歷代重要文獻的呼吁。
《江右文庫》的編輯出版,將把贛鄱文化的薪火相傳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因為文庫是對秦漢以來至清末民國初年的江西文獻作系統的收集、整理和研究,這項工程的啟動,將成為贛鄱文化承前啟后、再續輝煌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督椅膸臁分谮M鄱文化,將如《四庫全書》之于中華文化,未來江西的后世子孫,都會感謝這項文化工程對贛鄱文化的承載與保全之功,我們都為自己能參與和見證這項盛典而倍感榮幸。
愛國須先愛鄉,愛我中華須愛我江西,而愛我江西又不能不知我江西!督椅膸臁纷鳛橐蛔藗冄鲋畯浉叩闹R豐碑,將在“知我江西”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表率作用,F在有不少人在“知我江西”方面存在欠缺,包括一些出身本地的讀書人,對江西的歷史文化也缺乏應有的了解。他們只看到江西目前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沒有看到我們這個地區的文化傳統和潛力優勢,因而萌發不應有的消極情緒。為此我總是要求自己身邊的年輕人,不能脫離實際只讀一點專業書,學問要和事功相結合,象牙塔內沒有真正的生活,讀書人不能脫離腳下的大地,有機會報效桑梓時應抓住時機有所作為。我做比較文學就貫徹了這種理念,許真君傳說、陶淵明詩文、浴仙池故事和江西的生態文化傳統,都是我的研究對象,我甚至因為研究南昌的浴仙池(洗馬池)故事而成為這個傳說的非遺傳承人。我希望年輕人要有鄉土關懷,做學問不能不接地氣,躲在書齋中讀幾本書成不了氣候,應該把自己的思考與自己安身立命的地域文化連接起來。
這次《江右文庫》的編輯出版,一定會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贛鄱文化曾經有多么輝煌的過去,這必定會鼓舞江西人民創造自己未來的信心。我想這就是啟動《江右文庫》工程的時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