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建盞是漢族傳統名瓷,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底部產生粘窯;由于釉在高溫中易流動,故有掛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這是建盞的特點之一。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建盞瓷器的種類特征。
器型種類
建盞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為圈足且圈足較淺,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稱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數為實足(主要為小圓碗類)。造型古樸渾厚,手感普遍較沉。建盞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每類分大、中、小型;小圓碗歸入小型斂口碗類。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圓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較淺,腹下內收。淺圈足。形如漏斗狀,俗稱“斗笠碗”。常見中、小型碗,偶見大型器)。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淺圈足;可分大、中、小型。此類碗大型器比例相對其他類碗較高,但成品率低,尤顯名貴;中、小型器較常見)。③斂口碗:口沿微向內收斂,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淺;造型較豐滿。常見中、小型器,小型器比例較高,有的為圓餅狀實足)。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內收,淺圈足,口沿以下約1—1.5厘米左右向內束成一圈淺顯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時既可掌握茶湯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湯外溢,該凹槽俗稱“注水線”。此類碗腹較深,器型整體較飽滿,手感重;常見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較高,為建盞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也是產量最大的建盞之一,出土或傳世品最多)。
釉面種類
建盞常見有油滴,兔毫,鷓鴣斑等不同釉面風格。油滴的釉面多數為邊緣界限清晰的不規則結晶。盞內底部油滴斑紋布滿的尤為珍貴。
兔毫多為絲狀呈放射狀結晶,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提及:“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鷓鴣斑那的曜變斑紋介于兔毫和油滴之間,結晶邊緣有粘連,偶見斑紋呈隱約虹彩色者,甚為難得。